2013年9月1日 星期日

高體鰟鮍(ㄈㄤˊ) (ㄆㄧ )(學名: Rhodeus ocellatus)
又稱為牛屎鯽,紅目鯉仔。屬於鯉科,成魚全長約6公分。
俗稱牛屎鯽的魚類有兩種,一是高體鰟鮍,另外一種叫做革條副鱊 (又名台灣石鲋),主要分布在台灣西部。 社區水池中的是高體鰟鮍,原本為台灣北部和東北部池塘、溪流和溝渠常見的小型魚類,但是隨著外來魚類以及水質汙染的影響,分布的棲地已經顯著減少,目前台北附近的金龍湖、南港公園、土城彈藥庫有穩定的族群。
高體鰟鮍生性隱密,游泳速度快,放在水族缸中也大多躲在水草中,因此不易觀察。不過在水族缸中待久了,還是會跟著其他魚一起追逐飼料,這時就容易觀察。
公魚的體色鮮艷,母魚的顏色較樸素,背部有一黑斑。母魚腹部會伸出跟身體一樣長的紅色產卵管,容易被誤以為是寄生蟲。

高體鰟鮍有一種特殊的生態習性,母魚會將卵產在圓蚌的排水管,這樣魚卵就會被保護,同時享有充足的氧氣,小魚孵出後再離開圓蚌。
為了牛屎鯽的繁殖,我們花了 一些工夫從關渡平原採集了一些圓蚌。說來有趣,200710月,這些牛屎鯽的母魚剛抓到的時候大多有跟身體一樣長的產卵管,但是在沒有圓蚌的狀況下,產卵管逐漸縮短消失。
20083月,當我們在生態池中放了圓蚌之後,產卵管就恢復出現,接著沒有多久,小牛屎鯽也出現了。
在水族缸裡觀察高體鰟鮍和圓蚌的互動,會發現高體鰟鮍的母魚要完成產卵到圓蚌體內的任務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母魚在靠近圓蚌的時候,會把產卵管伸長,但是圓蚌在魚靠近的時候,會把排水管內縮,蚌殼合起來。所以母魚的動作要夠快夠準才行,才能在蚌殼合上之前把卵產到定位。





圓蚌(Anodonta woodiana)

殼長可達10公分以上,棲息於泥沙底質的小溪和池塘中,濾食水中浮游生物作為其營養的來源。對於乾淨水質的要求很高,若有汙染則容易死亡。圓蚌的飼養密度要低,若一個水盆中有多隻圓蚌,則競爭結果容易導致死亡。我們飼養圓蚌是因為要幫助高體鰟鮍的繁殖,這些圓蚌採自關渡平原的小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